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

許定銘:五十年代的《星島週報》

《星島週報》創刊號

元旦試筆



據鄭樹森、黃繼持、盧瑋鑾編的《香港新文學年表》(香港:天地圖書,2000)顯示,於1951年11月15日創刊的「綜合雜誌《星島周報》,由劉以鬯、鄺蔭泉、陳良興、梁永泰等主編,主要作者:南宮搏、上官寶倫、蕭安宇等,至一九五八年十月九日停刊」(頁24)。在香港早期的雜誌中,能出版近七年,算是壽命頗長的了。據這項資料計算,《星島週報》應該出了約360期,事隔55年,還能收齊的機會不大,我手上藏有1951至1956年間的共160多期,佔全部的三分之一有多,希望能藉此了解一下當年的《星島週報》。

劉以鬯先生在〈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文學〉中說:

我在編輯《西點》的同時,也擔任《星島週報》的執行編輯。《星島週報》是綜合性雜誌,雖然編輯委員如曹聚仁、葉靈鳳、易君左、徐訏、李輝英等都是文學愛好者,卻不能刊登水準較高的文學作品。我曾經因為發了孫伏園的《魯迅先生的小說》而受責。(見《暢談香港文學》,香港:獲益,2002,頁103)

從這段話我們知道:《星島週報》是由一個編輯委員會負責的,但編輯者和《香港新文學年表》所說的卻略有出入。我手上的《星島週報》,最早的一期是出版於1951年12月27日的第7期,版權頁上註明社長林靄民,編輯委員是:李輝英、易君左、徐訏、梁永泰、陳良光、曹聚仁、程柳燊、賈訥夫、葉靈鳳、鄺蔭泉、劉以鬯、鍾鋆裕等12人,執行編輯是鄺蔭泉、劉以鬯、梁永泰和陳良光。但若參考劉先生前面的一段話,則編《星島週報》的重擔實際落在劉以鬯個人身上。

劉以鬯是熱愛文學的,除了上面提到自第七期起,分期連載孫伏園的《魯迅先生的小說》受責外,我們還可在早期的《星島週報》裏,讀到曹聚仁的〈知識份子論〉、魯林(李輝英)的〈老舍獲得了最高榮譽〉、易君左的〈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詩〉、衛聚賢的〈二郎考〉等水平甚高的研究,而他自己也在此發表了〈第二春〉、〈兩夫婦〉等中篇小說,這明顯是劉先生企圖在商業性刊物中滲入文學元素的成果。

我前期的《星島週報》不多,但自出版於1952年8月7日的第39期起,我有連續幾十期的合訂本五大冊,刊名不知何時起已改為《星島周報》。當時劉以鬯已去新加坡編《益世報》,當然已不再是《星島周報》的執行編輯。我翻開版權頁看,出版者仍是星島週報社,由星島日報有限公司督印及承印,但社長改為胡山,編輯者不再具名,只表明是星島週報編輯委員會,零售六角。

由第39期起我讀《星島周報》百多期,編後話盡是回答讀者一般問題,從未見有透露編輯委員或詳細推介作者的話語。第60期碰巧1953年元旦,卷首有一組套紅的〈元旦試筆〉,並用簽名式展示了執筆者:賈訥夫、金典戎、陳夢茵、唐碧川、曹聚仁、葉靈鳳、馬彬、陳良光、簡仁士和歐陽天,此中除了金典戎、陳良光和簡仁士知名度不高,其餘都是當時文壇上著名的報人、文人,但和第七期列出的「編輯委員會成員」略有出入,顯示人士上的變動。一般肯為雜誌寫賀詞的名人,多是該雜誌的編輯部有關人士或長期作者,然而,我翻了手上的《星島周報》後,發現這群被稱為「本刊作者」的文人,除了歐陽天和馬彬(南宮搏)間中發表作品外,以上各人從未出現過,我確信他們一定是經常在《星島周報》寫文章的,但何以不用(或不能用)平日慣用的名字見報?實在值得研究。

《星島周報》是本16開、24頁的綜合雜誌,中間還有8頁不編頁碼的插圖,名為〈星島周報畫刊〉,為迎合一般讀者的趣味,中間有兩頁幾乎固定為女明星或名女人的玉照,其餘則為有系統地選刊具特別主題的圖片。李廣宇的《葉靈鳳傳》(石家莊:河北教育,2003)中有〈葉靈鳳年表〉,其中1953年欄說:

《星島周報》每期附有畫刊,其中有不少珍貴圖片都由葉靈鳳提供,并加說明。包括《五百羅漢》、《中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》、《毒蛇世家》……圖片說明只署一個「豐」字。(頁203)

《星島周報》中的確很多這種插畫,而且十分精彩,如〈希臘雕刻名作〉、〈水滸人物〉、〈過年用的吉祥剪紙〉、〈縮頭國真相〉……都是我特別喜愛的,這也是《星島周報》值得收藏的原因之一。這些插畫,其實也不一定署「豐」字,署「靈」字的也不少。這個〈星島周報畫刊〉後來還加進了李凌翰的四格漫畫,爭取了不少讀者。

說《星島周報》是綜合雜誌,因為它的確很「雜」,除了上述的畫刊,它的大欄目還有:每周論語、國際秘話、特寫‧專譯、通訊‧遊記、人物秘話、科學新知、雜文、小說……等,每期約刊15篇文章左右。經常執筆的,有長期為當時《星島晚報》寫雜稿的吳懷珍,至於寫人物、雜文的如是,寫巴黎通訊的成之凡,寫內幕消息的王令思,寫雜文的紫薇、曼曼……全是不見經傳的人物,希望有一天能有過來人指出是誰的化名。此中還有筆名單用一個「喜」字的,自160期起,寫了個專欄叫《北窗夢餘漫話》,專寫文人雅士典故,在此寫過〈南山老屋地道〉、〈梁節庵瑣事〉、〈三觀音〉、〈書畫展覽之今昔〉、〈讀醒世姻緣〉、〈朱九江家書卷〉……,若用《北窗讀書錄》和「豐」、「靈」等去推敲,我懷疑這也是葉靈鳳。

至於用原名或常用筆名發表作品的也不少,如:易君左的〈河西訪古搜奇記〉、謝扶雅的〈詩人的山水〉、佘雪曼的〈楷書三十六法〉、〈岳飛滿江紅詞〉、朱省齋的〈東瀛訪古記〉、〈西京十日記〉、南宮搏的〈郁達夫的婚姻悲劇〉、〈周桂笙與徐念慈〉、任畢名的〈新社會大學〉、于肇貽的〈老殘這個人〉……等。

我最關心的當然是每期只能刊一兩篇的文藝作品,在這兒刊得長久的是胡春冰翻譯Agnes Keith的《重返東方》,連載數十期,也只刊了頭三卷。劉以鬯的小說、論文,我們讀得多了,第39期居然見刊他的詩〈峇厘風情及其他〉,共收新詩五首,非常罕見。至於其他的小說,我見到的有:李輝英的〈海角天涯〉、丘山的〈約會〉、徐訏的〈陷阱〉、魯琳的〈新夫婦〉、齊桓的〈小有產者的風情〉、玫君的〈餘燼〉、王樹的〈雪的回憶〉、〈霧戀〉、〈贖〉、易文的〈幽夢影〉、上官牧的〈流水曲〉、蕭安宇的〈小姑娘群像〉、〈芳鄰的故事〉、〈賭徒〉、周巨谷的〈你是一個謀殺犯嗎〉、胡春冰的〈紅葉之歌〉、君佑的〈船上的佳麗〉、金刀的〈末路〉、半月的〈浪聲殘〉……,這些小說,大多是一兩期即刊完的短篇,間中亦有要連刊多期的中篇,如〈幽夢影〉、〈流水曲〉、〈贖〉等。

此中李輝英(魯琳)、徐訏、齊桓、胡春冰都是名家,無須多費唇舌,丘山、君佑、半月、周巨谷尚未弄清楚是誰;蕭安宇是南宮搏的另一筆名,他喜歡用這個筆名寫文藝小說。金刀即是擅寫極短篇的紫莉。易文和上官牧都是從上海南來的作家,易文(1920-1978)原名楊彥岐,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,1940年代後期到港,曾任職《掃蕩報》與《香港時報》,擅寫小說,有小說《下一代的女人》(重慶:自勤出版社,1944)、《真實的謊話》(香港:海濱書屋,1951)、《恩人》(香港:亞洲出版社,1953)等多部。原名余陽申的上官牧解放前自上海來港,寫作甚勤,經常在《星島晚報》寫連載小說,除了文藝小說,也涉足武俠,記得1950年代我曾追讀過他報上連載的武俠小說,可惜記不起篇名,他的作品有《燕子河》、《閨怨》、《馬背上的水手》、《大漠恩仇記》等十多部。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王樹,他是書法家王植波(1925-1964)的筆名,此人除了愛書法,還好篆刻,在電影圈內頗吃得開,做過演員,編過劇,我卻從不知道原來他也寫小說呢!

我不厭其煩的抄錄了這許多人名、小說名並介紹了他們,為的是要証明《星島周報》的編輯群,是當時文壇上有識及有地位的人士,才能約到這些好稿,無奈卻因「商業」需要而受阻滯,無法展其所長。

我藏的《星島周報》到第180期後缺了20期,由200期至260期的幾十期間,有了不同的局面,首先是頁數已增加至40頁,售價仍是六角。隨着版位的增加,欄目亦多了象棋、信箱之類的大眾化文章,每期約刊20篇文章左右,至於「小眾文學」則未見增長,每期僅佔那麼的四五頁,刊一兩個短篇。這時期的《星島周報》雖然多了戎馬書生的軍政人物評論,但我們發現執筆者來來去去都是一小群人,尤其小說方面,俊人間中寫些短篇,如《珊珊》、《瘋戀》等,歐陽天發表了中篇《沒有春天的愛情》,而南宮搏則寫得最多,他發表了連載多期的長篇《浪子》、《憂鬱的田園》,小說部分幾乎成了他的專欄,較以往的百花齊放遜色多了。

總的來說,《星島周報》雖然不是文學刊物,但由於它的主事人水平較高,其「綜合」性內容,還是有可觀之道的!

──2005年8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