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

吳灞陵

吳灞陵
馬吉

讀楊國雄《香港戰前報業》(香港三聯二O一三年十月),其中云吳灞陵十九歳(1923年)加入報界後,已着意收集報業的原始資料,歷時超過五十年,藏家無出其右,他的筆名亦有「萬報樓主人」之稱。

我在FB貼了這幾句,不料引來好些回應。吳灞陵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任職華僑日報,最後的職位是港聞版主任。他編報寫稿之餘還推動行山。那時香港行山的風氣頗盛,華僑日報也跟其他報章一樣,闢了專版報導行山消息,頗受歡迎。臉友Christopher Leung便說起吳曾創辦「庸社」,親自開闢路線,每個週末組織集體行山團,並在華僑日報發佈消息,事後又廣作報導,全盛時期參加者超過100人。他又回憶起小時候(60年代)母親經常買華僑日報,他可說是讀此報長大的。斯時「一般報紙賣一毫,出紙一至三張,華僑兩毫,有七八張紙,內容豐富,有『教育版』、『新界版』、『健身版』、『僑樂村』,很多文教消息。」Chris的資料十分珍貴,其記憶力非凡,令人拜服。《香港戰前報業》也提到庸社,說是吳在一九三三年創辦的,華僑日報也替他出版了不少香港旅遊的書,如《香港九龍新界旅遊手冊》、《香港風光》、《九龍風光》、《離島風光》、《新界風光》等等,「當時行山人士都人手一冊」。他最為人樂道的連載,是以鰵洋客為筆名撰寫的「香港掌故」和以馬迴為筆名撰寫的「新界講話」。

另外,秀實也提到吳是他父親詩壇的死黨,「當時還有個專寫迴文詩的,忘冼銘窗,其餘詩人有雷浪六、杜國樑……」吳萱人則說,「灞陵先生在六十年代末曾來信向香港文社聯會索取各小刊物,是真的有情藏家。」這都是很珍貴的資料。

我隨手還將《報業》一書中吳氏的照片貼出,臉友Linda Pun接着貼了吳與夫人合龕的墓碑回應,只見上面的生卒日期,吳生於一九零四年,終於一九七六年;吳夫人張細柳生於一九零九年,終於一九三九年,只活了三十年。今回合龕已是吳夫人去世三十七年之後,這合龕不知是否吳生前的意思,看來是,那麼他可真長情了。

據一個行友網站透露,吳氏夫婦葬於哥連臣角。

後記

吳夫人早逝,吳三十七年後與其合龕,那他這數十年來可有續弦?許定銘先生二O一三年十月廿七日與楊國雄先生茶敘,楊告訴他,楊1980年代曾與吳太見過面(二任?),商討吳書捐圖書館事。她後來移居溫哥華,在彼邦辭世。楊在《香港戰前報業》一書中也提到:「灞陵於一九七六年逝世後,筆者得故友李君毅聯絡觀看並洽購灞陵藏書,得吳太慷慨相讓……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